2025年6月29日,张麻子说车报道:令人惊讶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汽车产量实现强劲反弹,达到38.7万辆,成功超越了上海。
回顾历史,上一次北京全年汽车产量超过上海,还是在15年前的2009年,那时雷军可能还在用诺基亚发微博。自那以后,北京汽车产量持续落后于上海,两地的差距从十万辆级别扩大到百万辆级别,尤其在2022年,差距高达215万辆。
然而,自2023年起,北京和上海的汽车产量趋势发生了逆转,北京增加了13万辆,而上海则减少了86.8万辆;2024年,北京再度增加14.3万辆,上海再次减少35万辆,两地差距缩小至66万辆。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的汽车产量继续增长,达到38.7万辆,同比增长25.8%;而上海一季度汽车产量为37万辆,同比下降8.6%。
北京能够实现这一逆袭,主要得益于理想汽车(顺义工厂)和小米汽车(亦庄工厂)的崛起。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2万辆,其中小米汽车占比约六成,增速高达144.6%。
附言:我明确地表达了我的立场,那就是我对小米汽车持强烈的反感。该品牌通过采取投机取巧的手段进行汽车制造,并将大量的流量营销包装成真诚,以此实现销售业绩的激增和财务报表的显著提升。尽管小米在短期内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值得对其表示赞赏。
一、北京持续加大对小米的投入,押注小米的发展
不得不承认,为了支持小米的发展,北京市可谓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例如,北京市以特别批准的方式协助小米获得了汽车制造和销售的必要资质,在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提供了绿灯,以低于市场均价9%的价格提供了千亩土地,甚至动用了财政资金进行补贴。
在小米面临产能紧张的情况下,北京再次伸出援手。6月19日,北京亦庄经开区开发建设区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亦庄新城的一块地块。
这块土地的交易价格为6.35亿元,其面积达到48.51万平方米,属于工业用地类型。该地块与小米汽车工厂的第二期工程仅相隔一条街道。据此推断,这块土地极有可能就是小米汽车工厂第三期的选址。
目前,小米的首座工厂设计年产量为15万辆,然而实际产量已迅速攀升至接近30万辆,超出设计产能达100%。第二座工厂的设计年产量同样为15万辆,预计将于7月完工并投入生产。
然而,由于小米YU7的上市出现需求激增,小米面临了更严重的产能压力,因此第三期工厂的建立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上海方面正在反击,雷克萨斯的金山新工厂于6月27日正式开工。从4月签约到开工仅用了66天,这一速度刷新了之前由特斯拉项目保持的记录。
这座工厂总投资达146亿元,占地1692亩,预计在2027年开始生产纯电动汽车,年产量达到10万辆。这标志着继特斯拉之后,中国第二家外资独资的汽车企业。上海再次上演了特斯拉国产化的故事,旨在打造特斯拉与雷克萨斯的双核心驱动模式。
然而,雷克萨斯和小米的发展态势并不相同。丰田的电动化进程相对滞后,能否通过中国供应链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2021年,雷克萨斯创下了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高销售记录,年销量达到22.7万辆,其中主力车型ES加价销售仍供不应求。
随后,雷克萨斯开始出现下滑趋势。2022年,销量下降至17.6万辆,同比减少22.5%,结束了连续17年的增长。
在2023至2024年间,雷克萨斯销量虽有所企稳,分别为18.1万辆和18.0万辆,但勉强维持了“二线豪华品牌第一”的地位。
雷克萨斯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适应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截至2025年,仅有1款纯电车型(RZ)上市,月销量不足200台,新能源车型的市场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2%。
雷克萨斯选择在上海设立其新能源工厂,实际上标志着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一种自我救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汇聚了超过4000家新能源供应链企业,涉及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凭借成本较低的中国供应链,雷克萨斯能够迅速攻克技术难题,增强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力,并模仿特斯拉的发展模式。
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地带。丰田把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定位为“环保全产业链”的试验田,不仅专注于研发和生产纯电动车,还将同步推进固态电池研发、氢能应用以及电池回收技术的布局。
简而言之,雷克萨斯的新能源项目,首要任务是研发和学习新能源技术,其次是利用中国供应链来降低成本。
结论:
在未来的汽车领域,哪座城市将成为第一城?北京以小米、理想为先锋,以北汽集团为支撑,展开激烈的攻势。上海则吸引了特斯拉和雷克萨斯,并凭借上汽集团的三位一体策略,形成既防御又进攻的局面。
北京押注于本土新兴品牌(小米、理想)能否在弯道超车,而上海则信任国际巨头(雷克萨斯、特斯拉)能再次绽放光芒。当然,曾经的国内汽车行业老大——上汽集团也不容小觑,它已经展现出止跌回升的迹象。
那么,您更看好哪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