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毅然决然地转型投身废品回收行业,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总营收高达300亿人民币,

图片[1]-一位大学教授毅然决然地转型投身废品回收行业,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总营收高达300亿人民币,-同恩资源分享网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每年约有80万吨的动力电池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这些电池如果平铺开来,其覆盖面积竟然可以填满750个标准的绿茵足球场。这样的数字背后,看似是废弃的残骸,却隐藏着一位前大学教授的独到眼光,他在其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位教授,就是中南大学出身,以挑战传统观念为己任的许开华。他通过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建立了一家市值高达数百亿的上市公司,还将业务版图成功拓展到了全球市场。

在这片深圳郊区的荒废之地,堆积如山的动力电池残骸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许开华俯身拾起一块电池碎片,眼中闪烁着坚定而充满希望的光芒。在多数人眼中,这些废旧电池就像埋藏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电解液泄漏,金属污染地下水,甚至可能引发爆炸。但在许开华看来,它们却是沉睡的“电子僵尸”,蕴藏着无尽的财富。

这些“僵尸”体内藏有锂、钴、镍等关键金属,如果能够全部回收,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估算,每回收1吨废旧电池,即可获利约2.5万元。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迎来首次大规模退役高峰。这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非凡。

我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上对外依赖度极高,尤其是钴的进口依赖率高达98%。因此,二手电池回收成为了缓解这种供应链风险的关键途径之一。这不仅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更能为我国产业链安全作出贡献。然而,二手电池回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难度之大,让许多传统回收企业望而却步。

不仅仅是这些电池本身就是危险品,拆解过程中存在爆炸起火的风险,单单是面对各式各样的电池型号,许多企业就感到力不从心。人工拆解效率每天不足5组,回收工艺复杂,需要化学和物理方法逐层分解,技术门槛高,回收成本有时甚至高于直接购买矿石冶炼。

在别人避之不及时,许开华却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2001年,35岁的他创立了格林美,立志“让废物变宝,还地球绿美”。虽然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许开华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看准了二手电池背后的金矿,坚信只要技术过硬、成本控制得当,就能将其转化为赚钱的工具。因此,格林美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时间和人力,成功研发出一套安全高效的核心工艺,用于报废电池的拆解和资源化提取。这套工艺能够几乎完全地从报废电池中提取出钴、镍、锂等关键金属,其提取的金属纯度之高,可以直接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原材料使用,为新电池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正是这种不懈的执着与坚持,让许开华和他的团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024年,这一年对于格林美来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格林美如同夜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资源回收利用的星河中熠熠生辉。公司营收总额高达332亿元,市值更是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了新的高峰。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三星、LG、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业巨头,都将格林美视为获取中国钴、镍、锂等关键资源的必经之路。格林美,已经成为连接国际大型企业与我国丰富资源宝库的重要桥梁,其战略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来源: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edvjjs.c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